本站為VeriSign
電子交易認證之安全網站
找到阿富汗少女
撰文/凱西.紐曼,攝影/史提夫.麥凱瑞

精采內容摘錄
名字是有力量的,所以讓我們告訴你她的名字。她叫莎爾巴特•古拉,是普什圖人,也就是阿富汗最好戰的種族。據說普什圖人只有在作戰時內心才會平和,而她的眼神,無論當時或現在,都燃燒著強悍的火焰。她芳齡28歲,可能29,也可能已經30了。沒有人能確定,連她自己都不大清楚。在一個一切記錄付之闕如的地方,人的身世就像沙一樣難以捉摸。
歲月和苦難抹去了她的青春。她的肌膚飽經風霜,彷若皮革。她下顎的線條變柔和了。但眼神依舊犀利。「她日子過得很苦,」麥凱瑞說,「這裡有太多人的故事和她一樣。」看看數據。戰爭持續23年,150萬人喪生,350萬難民:這就是過去25年來阿富汗的故事。再看看照片上這位有著海綠色眼睛的少女。她的雙眼像是挑釁著我們的雙眼。更重要的是,那雙眼睛教人不安。讓我們無法移開目光。
「沒有一個家庭不曾體驗過戰爭的苦楚。」在1985年以莎爾巴特為封面照片的《國家地理雜誌》中,一位年輕的阿富汗商人這麼說。她的國家落入蘇聯入侵的虎口時,她還是個孩子。鋪天蓋地而來的破壞,毀滅了無數像她所居住的村落。大約在她六歲時,她的父母死在蘇聯的炸彈之下。白天,天空流洩出恐怖。夜晚,生者埋葬死者。而飛機的聲音總是將恐懼刺遍她全身。
「我們之所以離開阿富汗是因為打仗。」她的哥哥卡夏爾•汗說,填補著她一生的故事。他體格高瘦、輪廓分明而雙眼銳利。「到處都是俄國人。他們一直在殺人。我們沒有選擇。」他和四個姊妹在祖母的帶領下,徒步走到巴基斯坦。有一整個星期,他們在覆滿白雪的山區間行進,向人乞討毯子來保持溫暖。「根本不知道飛機什麼時候會來,」他回憶道,「我們都躲在洞窟裡。」
這段旅程的開始,他們先是失去雙親,繼而在山間長途跋涉,最後,他們抵達了難民營,與陌生人同住在一個帳棚裡。
「像莎爾巴特這種從農村來的人,很難適應難民營擁擠的環境。」拉希穆拉•尤蘇夫采解釋道。他是頗有聲望的巴基斯坦記者,擔任麥凱瑞與電視攝製小組的翻譯。「完全沒有隱私可言。你只能在別人的擺佈下過活。」更糟的是,還是在其他國家政治權謀的擺佈下過活。「俄羅斯的侵略毀了我們的生活。」莎爾巴特的哥哥說。
這就是阿富汗永無止境的悲劇。侵略。抵抗。侵略。究竟何時才會結束?「每一次政權轉移都帶來希望。」尤蘇夫采說,「結果阿富汗人民每次都被自己的領袖、和那些自稱是阿富汗友邦與救星的外國人背叛。」

完整的故事,請見2002年4月號《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你知道嗎
整整17年,我們都不知道從1985年6月號雜誌的封面上以攝人目光凝視世界的少女,到底叫什麼名字。現在我們知道了:她的名字是莎爾巴特•古拉。她的名字在普什圖人的語言中代表「甘露花少女」。當地許多女性的姓氏都是古拉,這代表了普什圖人對花的熱愛。
全世界數百萬人都曾經想知道,這個神秘的女孩到底是誰。如今她已是一位婦人,有自己的女兒,而我們也終於可以還她一個名字:莎爾巴特•古拉。
--Barbara McConnell

相關網站
「全球資訊網虛擬圖書館」阿富汗資訊
提供關於阿富汗歷史、文化、政府、政策、現況等資訊的網站連結,連旅遊指南都有。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隨時保持最新資訊,了解聯合國為幫助阿富汗乃至於全世界難民所作的努力。

阿富汗研究中心
這是內布拉斯加大學的網站,提供一般資訊及從事阿富汗研究的管道。

虹膜辨識
像虹膜辨識這樣的生物統計學技術,在確認莎爾巴特•古拉的身分上功不可沒。這項技術的發明者是劍橋大學的約翰•道格曼。這個網站包含對虹膜辨識的介紹,並提供這種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

虹膜科技公司
這家美國企業專門發展利用虹膜辨識的保全系統。虹膜辨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用於保全工作。

參考書目
Adamec, Ludwig W.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fghanistan, 2nd ed. Asian/Oceanian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No. 5. The Scarecrow Press, 1997.

Magnus, Ralph H., and Eden Naby. Afghanistan: Mullah, Marx, Mujahid. Westview Press, 1998.

Newby, Eric. A Short Walk in the Hindu Kush. Hodder and Stoughton, 1958.

Rashid, Ahmed. Taliban: Militant Islam, Oil and Fundamentalism in Central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國家地理學會資源
Edwards, Mike. “Central Asia Unveiled,” National Geographic (February 2002), 108-123.

Belt, Don. “The World of Islam,” National Geographic (January 2002), 76-85.

Belt, Don. The World of Islam. 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January 2002.

Girardet, Edward. “Eyewitness Afghanistan,” National Geographic (December 2001), 130-137.

Miller, Peter. “Afganistan: Land in Crisis.” National Geographic (December 2001), map supplement.

Edwards, Mike. “The Adventures of Marco Polo,” Part I,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1), 2-31.

Junger, Sebastian. “The Lion in Winter,” 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 (March/April 2001), 76-86, 88, 90, 135-139.

Mackenzie, Richard. “Afghanistan’s Uneasy Peace,” National Geographic (October 1993), 58-89.

Sarianidi, Viktor Ivanovich. “The Golden Hoard of Bactria,” National Geographic (March 1990), 50-75.

Denker, Debra. “Along Afghanistan’s War-torn Frontier,” National Geographic (June 1985), 772-797.

Edwards, Mike. “Kabul, Afghanistan’s Troubled Capital,” National Geographic (April 1985), 494-505.

Abercrombie, Thomas J. “Islam’s Heartland, Up in Arms,”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1980), 334-345.

Abercrombie, Thomas J. “Afghanistan: Crossroad of Conquerors,”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1968), 297-345.

Williams, Maynard Owen. “Back to Afghanistan,” National Geographic (October 1946), 517-544.

Williams, Maynard Owen. “Afghanistan Makes Haste Slowly,” National Geographic (December 1933), 731-769.

Hussein, Haji Mirza (Oscar Von Niedermeyer) and Simpich, Frederick. “Every-Day Life in Afghanistan,” National Geographic (January 1921), 85-110.

Huntington, Ellsworth. “The Afghan Borderland, Part I: The Russian Frontier,”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1909), 788-799.

Huntington, Ellsworth. “The Afghan Borderland. Part II: The Persian Frontier,” National Geographic (October 1909), 866-876.


想了解更多請訂閱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想發表您對本篇章的看法嗎?請至讀友園地
回到上面回篇章簡介

 


篇章簡介
遺珠無憾
故影重溫
下期封面猜一猜
請告訴我們(線上問答)
大地脈動
譯名查詢
回顧本期內容


  看看文字記者與攝影師在採訪時遇到了什麼樣的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