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為VeriSign
電子交易認證之安全網站
烽火連天阿富汗
撰文/愛德華•吉拉岱

精采內容摘錄
  我第一次見到賓拉登是在1989年2月,蘇聯撤離阿富汗的那個星期。當時他正在東部山區,指揮一群由阿拉伯人與少數阿富汗人組成的志願軍進行操練。過去曾經聯手趕走蘇聯的各派系,如今為了取得郊區的控制權而舉槍相向;有些人則試圖推翻當時已經沒有蘇聯軍隊撐腰、但仍握有喀布爾的共產政權。我就這樣跟著阿富汗聖戰軍東奔西跑,在到處都有阿拉伯人駐守的加拉拉巴德近郊前線各陣地,為一部電視紀錄片作先期探查工作。
  一個高個子、蓄落腮鬍的男子,帶著幾名武裝人員走到我面前來,以略帶美國腔的流利英語質問我是什麼人,還有我這個異教徒到阿富汗來做什麼。接下來的45分鐘,我們就這場戰爭、宗教和外國人的議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他以極端傲慢、自以為是和絕對自信的態度,開始痛斥西方世界的虛有其表與缺乏道德感。當我指出西方世界的記者和救援人員從戰爭初期就已經來到阿富汗,當時連一個阿拉伯人都看不到的時候,他很不屑地啐了一口唾沫。
  最後他揚言如果我再回去,他就要殺了我。一星期後,我還是回去了,同行的有伊斯蘭聖戰軍和攝影小組;當時共產黨的軍隊正從山的另一邊,用迫擊砲猛轟這個陣地。
  那個高個子阿拉伯人一看到我的車子開上他的戰壕,就開始對我大叫。緊接著,原本應該並肩對付共產黨的阿拉伯人和阿富汗人,互相舉槍指著對方。其中一個阿拉伯好戰分子把他那把AK-47上膛,用槍口頂著攝影師的背。「我們要殺掉你們。我們要把你們全殺掉。」他厲聲叫道。就在這個關頭,那位帶我來的阿富汗指揮官出面勸說,表示這種怒氣對伊斯蘭並沒有好處。我們隨即小心翼翼地離開了。幾年後我才知道,那個威脅要殺我的高個子就是奧薩瑪•賓拉登。

完整的故事,請見12月號《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你知道嗎
  阿富汗經常被描述成一個文化豐富的國家,但它的文化細節卻很容易為人所忽略。位於亞洲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具有悠久而多樣的歷史,受到許許多多不同文明的影響。波斯人、希臘人、貴霜人、伊斯蘭教徒和蒙古人,在一波接一波的侵略行動中相繼來到這個地方。幾乎每一次的侵略都會帶來新的宗教,以及新的藝術。佛教隨著貴霜人抵達此地;伊斯蘭教在7世紀由波斯人帶入;蒙古人13世紀帶來了中國的傳統;帖木兒(又名泰摩蘭),突厥族的一位戰士,則在14世紀後期征服了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區,同時也引進了一段長達1世紀之久、相對而言頗為和平繁榮的時代,這也是阿富汗的文化復興時期,期間藝術昌盛,尤其在建築方面,由高哈爾•沙德的陵墓即可窺知一二。行走絲路而途經此地的商賈和旅人,也在阿富汗的文化中留下了遺跡。珍藏有許多一萬年前的手工藝品的喀布爾博物館,曾經是阿富汗多數文化寶藏的薈萃之處。來自亞歷山卓的彩繪玻璃、來自羅馬的青銅器和硬幣、來自印度的象牙雕刻,以及來自中國的漆器方盒,都是影響阿富汗社會的眾多文化曾經存在的明證。悲哀的是,在數十年的戰爭與衝突之下,博物館幾已全毀,館藏也被盜賊掠奪一空。在以下這個網站上可以見到其中一小部份的文物:www.afghan-web.com/kabul-museum/intro.html.
--Elizabeth Connell

相關網站
全球資訊網上的阿富汗虛擬圖書館
線上搜尋阿富汗的相關歷史、文化、政府與政治、最近事件,以及幾則旅遊指南。

公用資訊站上的阿富汗:地理政治雜誌
提供阿富汗的基本背景資料,以及數十個阿富汗新聞與文化組織的網站連結。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
可供您隨時了解聯合國對阿富汗及世界各地難民的最新救助情形

衝突事件大事紀
本站提供目前世界上所有仍在持續發生中之衝突事件的現況與歷史背景資料。所有的資料依國家別區分,提供連結到各相關國家的網站。

參考書目
Afghanistan, 2nd ed. Asian/Oceanian Historical Dictionaries, No. 5. The Scarecrow Press, 1997.

Magnus, Ralph H., and Eden Naby. Afghanistan: Mullah, Marx, Mujahid. Westview Press, 1998.

Newby, Eric. A Short Walk in the Hindu Kush. Hodder and Stoughton, 1958.

Rashid, Ahmed. Taliban: Militant Islam, Oil and Fundamentalism in Central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國家地理學會資源
Edwards, Mike. "The Adventures of Marco Polo, Part I Marco Polo: Venice to China,"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1), 2-31.

Junger, Sebastian. "The Lion in Winter," 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 (March/April 2001), 76-86, 88, 90, 135-139.

Mackenzie, Richard. "Afghanistan's Uneasy Peace," National Geographic (October 1993), 58-89.

Sarianidi, Viktor Ivanovich. "The Golden Hoard of Bactria," National Geographic (March 1990), 50-75.

Denker, Debra. "Along Afghanistan's War-torn Frontier," National Geographic (June 1985), 772-797.

Edwards, Mike W. "Kabul, Afghanistan's Troubled Capital," National Geographic (April 1985) 494-505.

Abercrombie, Thomas J. "Islam's Heartland, Up in Arms,"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1980) 334-345.

Abercrombie, Thomas J. "Afghanistan: Crossroad of Conquerors,"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1968), 297-345.

Williams, Maynard Owen. "Back to Afghanistan," National Geographic (October 1946) 517-544.


Williams, Maynard Owen. "Afghanistan Makes Haste Slowly," National Geographic (December 1933), 731-769.

Hussein, Haji Mirza (Oscar Von Niedermeyer) and Simpich, Frederick. "Every-Day Life in Afghanistan," National Geographic (January 1921), 85-110.

Huntington, Ellsworth. "The Afghan Borderland, Part I: The Russian Frontier," National Geographic (September 1909), 788-799.

Huntington, Ellsworth. "The Afghan Borderland. Part II: The Persian Frontier," National Geographic (October 1909), 866-876.


想了解更多請訂閱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想發表您對本篇章的看法嗎?請至讀友園地
回到上面回篇章簡介

 


篇章簡介
遺珠無憾
故影重溫
下期封面猜一猜
請告訴我們
線上問答
大地脈動
譯名查詢
回顧本期內容


  看看文字記者與攝影師在採訪時遇到了什麼樣的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