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的微風吹得棕櫚樹沙沙作響,藍綠色的海洋拍打著白色沙灘,海底可見充滿美麗魚兒的珊瑚礁。這幅明信片般的景致怎麼可能有哪兒不對勁呢?海洋生態學家昂里克•薩拉說,這種看似生命力旺盛的珊瑚礁,其實可能是個面臨困境的生態系統。
這不尋常的見解,和同時也是國家地理學會會員的薩拉最近兩次在京曼礁觀察到的現象相符。京曼礁位於夏威夷南方1500公里,是一長串橫跨赤道的太平洋環礁與島嶼(來因群島)的一部分。像京曼礁這樣偏遠而近乎原始的地方,保存著世界尚未受到人類影響前的樣貌。它們為變化的量測提供了一個參考點,也為保育提供了一份藍圖。但它們也是稀有的資源。「全世界處於這種狀態的岩礁可能有50座,」薩拉說。他之所以選擇來因
群島,是因為來因群島提供了人類衝擊的梯度——從這一端無人居住、未受改變的京曼礁,到另一端生態退化、有超過5000人口的基里蒂馬蒂環礁(耶誕島)。
京曼礁是一座周長46公里的三角形珊瑚礁,包住一座和紐約曼哈頓島一樣大的潟湖。水面以上什麼植物也沒有。唯一的乾燥陸地就只是寥寥幾道長岬,滿是被太陽曬得發白的珊瑚殘骸和長硨磲蛤壞死的殼。但水面下卻是罕見的華美世界。那岩礁是一座閃閃發光的城市,軸孔珊瑚、蕈珊瑚、微孔珊瑚、表孔珊瑚緊密無間生長在一起,幾乎看不到海床沙地。鱗鰭梅鯛、雀鯛、蝴蝶魚、鸚嘴魚,以及其他啜食浮游生物的、咬食珊瑚的、吃海藻的礁魚,在珊瑚礁的縫隙之間穿梭,各式不同的魚種生活在珊瑚礁之中。
在珊瑚構成的天際線上方巡游的,是岩礁的霸主:黑印白眼鮫、鱟鮫,以及一群群攻擊性強的雙斑笛鯛。確實,京曼礁的魚類生物量中,足足有85%是這些大型捕食者,而捕食者生物量中又有四分之三是鯊——此景和傳統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恰恰相反;傳統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是一群群七彩的小魚在珊瑚礁裡嬉戲,幾乎看不到捕食者。在京曼礁,頂端捕食者(位於傳統生物量金字塔頂端)所占比例,比其他任何已知的珊瑚礁生態系統都高。此地,生物量金字塔顛倒了。
乍看之下,一個顛倒的金字塔似乎不合邏輯。在陸地上,我們熟悉的概念是:一個頂端捕食者,例如一頭獅子,必須吃下許多牛羚才能活下去。但請想像牛羚與獅子質量比為一比五的世界。要讓一座顛倒的金字塔得以運作,唯一的方法是低層生物量必須以很快的速度更替。獵物必須長得快、遞補得快;捕食者必須長得慢、活得久。京曼礁似乎就是這個狀況。在溫暖的熱帶水域裡,許多種獵物一年繁殖數次,補充的速度就和捕食者吃掉牠們的速度一樣快。即便如此,獵物還是幾乎無法養活捕食者:研究人員發現,在附近另一座受保護的岩礁帕邁拉環礁,雙斑笛鯛的肚子幾乎是空的。關於一座健康珊瑚礁上的生命,浮現的畫面是這樣的:數量豐富的捕食者活在永遠的飢餓中,而稀少的獵物則活在永遠的恐懼裡。
更多內容,請詳閱本期《國家地理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