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本期目錄>報導篇章
10月號/2010 -2010/10/01出刊
 
海產大追蹤
10月號/2010

改變大海,更待何時

就在黎明前,一場海產高峰會在美國夏威夷的檀香山港附近展開。20幾個買家進入聯合漁業產銷處的倉庫時,都在他們的夏威夷花襯衫外頭穿上了連帽雪衣,好抵擋冷凍庫內的寒意。他們掀開手機蓋,打電話給他們在東京、洛杉磯、檀香山的客戶,以及任何人們愛吃昂貴魚類的地方,然後開始等待。
不久後,倉庫面海那一側數道大型的貨倉門被推開,各種海洋動物的死屍被掛在棘爪上,開始展示。有身體圓周和馬車輪子一樣大的鮪魚。吻部已被鋸掉的旗魚和劍旗魚,身體整齊排列,有如黯淡的灰色工字梁一般。還有厚唇的月魚,有著曲棍球那麼大的眼睛,周圍鑲著一圈金色。牠們全都在大堂裡就定位。
拍賣商從魚身上的中央部位切下樣品,把一條條魚肉擺在毫無生命的白色魚肚上。買家觸摸樣品,試圖以顏色、透明度、紋理和脂肪量來判斷品質。透過手機接獲指示的買家以神祕的手勢對拍賣商出價。成交後,魚腹側面就會被貼上小紙條,上面寫著無法解讀的潦草字跡。魚一條條地拍賣給出價最高的買家,中北太平洋的豐富海洋資源就這樣被某些世上最富裕的買主瓜分了。
每年都有7790萬多公噸的野生魚類和貝類被人從海洋中捉走,這大約是全美男人、女人和小孩體重總和的三倍。漁業業者把這大量捕來的驚人數量稱為「世界漁獲量」,其中許多人堅稱這項產量在過去十年裡一直相當穩定。但一項持續進行中的研究卻顯示,所謂的世界漁獲量既不穩定,也沒有公平地分配給世界各國。在這項由加拿大卑詩大學漁業科學家丹尼爾.鮑里領導、與國家地理學會研究員昂里克.薩拉合作,並由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與國家地理學會贊助、專事調查各國對於海洋生態的衝擊,以及漁業行為對於海產永續性影響等、定名為「海產足跡」研究計畫中,研究人員提出他們認為如何拯救海洋的論點。
他們希望這項研究能從導正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開始。大眾都從一個國家捕撈的漁獲總噸數來臆測該國對海洋的衝擊,但這樣其實會對它真正帶給海洋生物的衝擊造成曲解。「問題在於每一種魚都不一樣,」鮑里說,「一公斤鮪魚在食物鏈所代表的衝擊大約是一公斤沙丁魚的100倍。」
會有這樣的差異,是因為鮪魚是頂端捕食者,意謂牠們位居食物鏈頂端。最大的鮪魚會吃下大量的魚,包括鯖魚之類的中階捕食者;鯖魚又會吃鯷魚,鯷魚再吃微小的撓足類動物。一條大鮪魚每十天都必須吃下跟自己體重相當的食物才能存活,因此光是一條450公斤重的鮪魚,一年可能就要吃掉多達1萬5000條較小的魚。世界各地的海洋生態系統都存在著這種食物鏈,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頂端捕食者。任何大魚,包括太平洋的劍旗魚、大西洋的灰鯖鮫、阿拉斯加的國王鮭、智利的鱸魚,都很可能要仰賴食物鏈中不同層級的生物來維生。
為了準確得知不同國家利用海洋資源的情況,「海產足跡」的研究員需要找到一個方法來針對捕獲的每一種魚做比較。他們決定測量每種魚成長一公斤所需的「原始生產量」,亦即海洋食物網絡最底層的微小生物數量。舉個例子,他們發現可能需要1000公斤或者更多的「原始生產量」,才能產出一公斤的黑鮪魚。

 
尚無資料...
 
國王之爭議 大衛與所羅門
12月號/2010
自然保育網
長榮航空_優惠機票
pintoo體驗包
晴天旅遊
第一銀行  泡湯祭
日本東北-紅葉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