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本期目錄>報導篇章
6月號/2008 -2008/06/01出刊
 
史前巨石柱群
6月號/2008

假如石頭會說話
探究沉默的史前巨石柱群不為人知的祕密
撰文 卡洛琳•亞歷山大  CAROLINE ALEXANDER
攝影 肯•蓋格  KEN GEIGER

通常,第一眼從馬路上就能瞥見了。當你還在那條幾乎直接從遺跡入口處穿過的A303號公路上的時候,史前巨石柱群就模糊地從旁一閃而過,似乎只是那片毫無特色的遼闊平原上頭,一堆不起眼的突出物;然而,即便只是這麼草率的匆匆一瞥,史前巨石柱群那雄渾厚重的輪廓,還有那無庸置疑的史前氛圍,還是能讓人短暫地感覺彷彿穿越過時空,進入了一個失落的世界。
走到近處,在那些破碎與聳立的亂石間,它看起來依然比傳聞所說的小了點,不過要立起這些赫赫有名的撒森岩還是一大壯舉;最大的重達50噸。史前巨石柱群在今日獨一無二,而在它那個時代(約4500年前)可能也是絕無僅有的——一個以木造前身為原型、而後用石材建造的偉大作品。事實上,它巨大的楣石就是以榫接方式與豎立的石塊連接,跟現代木工如出一轍,強烈表現出這座混雜著不同特徵的遺跡在那個年代新穎得有多麼徹底。我們至今依然可從它的岩石殘骸中明顯感受這份新奇、這種對它的史無前例的確切體認,以及這啟示性的特質。建造史前巨石柱群的人發現了某種前所未知的東西,找到了某種真相,歷經了某個轉捩點——無疑地,那些刻意排列過的石塊滿載著含意。
但它們到底代表什麼呢?儘管千百年以來有無數的理論提出,卻還是沒人知道。史前巨石柱群是歐洲最著名的史前遺物,也是世界最聞名、最引人遐思的遺跡之一,而我們卻不清楚建造它的人究竟拿它來做什麼。
過去,考古學家都是蒐集這些石塊的一切資訊,想盡辦法用它們來試圖破解這個謎,仔細鑽研它們的輪廓、刻痕、甚至陰影。然而,最近調查把研究人員引導到更遠處,離開史前巨石柱群,來到附近一座新石器時代村莊的廢墟,還有威爾斯西南部一座崎嶇的山峰。儘管尚無確切的答案浮現,這兩項正在進行中但截然不同的研究,已經激起了引人入勝的新可能性。

史前巨石柱群是在豐富的傳統(也就是一系列同樣令人費解的建築)中建造出來的。內緣有溝的環狀土丘、土墳與土塚、圓形木材結構、單獨巨石以及排列成環狀和馬蹄形的石塊,在新石器時代的英國及歐陸某些地區都很常見(嚴格來說,史前巨石柱群並不像它名字中的henge所暗示的、是內緣有溝的環狀土丘,因為它土丘跟壕溝的位置是相反的)。在它演變過程的不同階段,史前巨石柱群反映了許多這樣的傳統。目前確認最早的史前巨石柱群建築石,也就是那些從威爾斯打漂、然後拖拉搬運過來的藍石,很可能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就已經運來了。巨大的撒森岩隨後抵達,讓這座遺跡變得更完整;在某個時期它和阿文河之間曾有一條大道連結。史前巨石柱群在當時是一場蓬勃演化的顛峰之作;那些在有石塊前就已存在於草原上的土方工程所代表的信仰,可能跟後來那些和水有絕對關係的岩石紀念碑不同。
站在倒塌的圓環中,要看出這座遺跡最初的藍圖並不容易。較容易的是去想像它背後的活動:計畫與施工;經過不同地區將石塊搬運過來所需的交涉手段;為勞動力提供補給品與裝備所需的後勤作業;要引誘、鼓勵或逼迫身強體壯的男子離開他們的牲畜、田野或獵場所需的能耐——簡而言之,就是我們至今依然熟悉的諸多必要人類行為,儘管我們對這些早期不列顛人是誰、他們如何組織自己、以及他們所說的語言所知甚少。
我們確實知道他們當中有些是農夫與牧民,而且打從很早以前就已經展開了馴化大地的行動,入侵那些古老的樺木林、松樹林和榛木林。骨骼殘骸顯示,儘管他們的生活很需要勞力,新石器時代英國的人類體型卻比我們瘦小。相對輕微的蛀牙情形顯示他們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而儘管預期壽命很難計算,他們整體而言似乎享有不錯的健康狀況。就和現在一樣,人生總有意外之災。「這些人當中有5%至6%的顱部有鈍器重擊的創傷,」英國中蘭開夏大學法醫與鑑識科學的資深講師麥可•維沙斯基表示,「這個情形男女皆然。」這種創傷有各種解釋,可能是儀式性的暴力,也有可能是那個時代的生活就是很殘酷。

 
尚無資料...
 
國王之爭議 大衛與所羅門
12月號/2010
自然保育網
長榮航空_優惠機票
pintoo體驗包
晴天旅遊
第一銀行  泡湯祭
日本東北-紅葉百選